学习交流丨江西省美协2025AI美术(设计)创作培训
发布日期:2025-10-13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探索人工智能与美术、设计创作融合的新路径,推动艺术与科技双向赋能,由江西省美协、江西美术院主办的2025 AI美术(设计)创作培训班 于9月24日至27日在省文联举办 。
培训为期四天,邀请了 国内AI美术(设计)领域的专家进行集中授课、专题研讨和创作实践指导。学员们学习热情高涨, 纷纷表示此次培训不仅掌握了AI艺术创作的最新工具与理念,更激发了对未来艺术创作的深度思考。
为促进经验交流,现刊发部分学员的学习心得体会,供参考借鉴。
张璐璐: 作为一名高校动画专业教师,我虽在日常教学与创作中接触过AI技术,但始终希望能有机会系统、深入地掌握其核心原理与实践方法。本次培训内容安排科学、师资雄厚,特别是在AI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能够与领域专家面对面交流,实属难得。 在这几天的课程中,三位老师从理论建构、技术路径与创作实践等多个维度,为我们打开了AI艺术创作的视野。老师不仅带领我们进行技术实操,更从底层逻辑出发,深入解析了生成式AI的架构原理,真正做到了“既授人以鱼,亦授人以渔”,为我们今后的自主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次培训不仅是一次技能提升,也激发了我进一步尝试AI视频创作的兴趣, 我将围绕自己的动画研究方向继续深入学习,特别是在动态生成与视觉叙事等方向,进一步挖掘AI技术的创作潜力。 同时,我也希望能适当延长创作实践环节的周期。因为视频类创作不仅涉及图像生成,更包含剧本构思、分镜设计、视听语言整合等复杂流程,需要更完整的时间来实现从技术学习到作品成型的转化。
江山: 参加省美协的 AI美术(设计)创作培训班,既是一次深入了解AI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宝贵机会,也是一个促进个人创作思维转变、提升技术技能的良好平台。陈老师 讲解了国内外在AI图像生成方面的研究与应用。通过大模型的引导,我们了解到AI不仅能生成图像,还可以通过对模型的调教生成符合我们创作需求的图像。刘老师通过“Stable Diffusion”工具使用示范操作,讲解了如何在生成图像时调节模型参数,使用ControlNet等先进技术生成更加精准、细腻的创作。贠老师对AI艺术创作在现代艺术表现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他强调了AI如何突破传统绘画的局限,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艺术语言。这让我深刻认识到,AI不仅能够为艺术创作提供工具,它本身已经成为艺术表达的一部分,推动了艺术创作的边界。AI的不断创新与发展,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表现空间与创作可能性。
蔡咏申: 期待已久的 AI美术创作培训班,感觉一瞬间就结束了,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是,此次学习收获太大了,每天兴奋得睡不着,一心研究这些软件,时间在出图的喜悦和失望中溜得太快。陈老师系统讲解即梦软件,从参数调试到风格迁移的实操,让我领悟到AI不仅是效率工具,更是激发创意的催化剂——通过语义分割与风格解耦,原本生硬的构图逐渐呈现水墨氤氲的意境。刘老师演示的liblib工作流,则展现了模块化创作的魅力,将角色建模、场景渲染拆解为可复用的算法积木,这种"乐高式"创作思维极大降低了技术门槛。贠老师带我们探索TRIPO3D,从三维建模到动态绑定的一气呵成,让我惊叹于AI对传统美术流程的重构。AI美术创作是理性与感性的共舞,是人机合作,既需掌握节点式编程的逻辑,更要保持对艺术本质的敏锐感知。未来将持续深耕,让技术真正成为传承赣鄱文化的数字画笔。
杨智尧: 这几天的学习培训,解决了我曾经对AI的许多疑问,老师们不仅传授了即梦、Midjourney 、Stable Diffusion等主流AI工具的使用技巧,从模型选择、提示词(Prompt)锤炼到图生图、参数微调,更从艺术史的脉络出发,为我们剖析了AI作为“超级画笔”和“灵感催化剂”的本质。我真切地体会到,AI时代的艺术家,更像是一位指挥家。我们将自己的审美、思想与情感作为指挥棒,引导AI奏出或磅礴、或婉转的视觉乐章。传统的笔墨功力非但没有贬值,反而成为了我们进行“二次创作”和审美甄别的宝贵基石。我们可以将AI生成的构图作为底稿,用传统技法进行再加工;也可以将我们的写生稿输入AI,让它衍生出超现实的奇幻变体。这种“人机共生”的创作模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无限创意宇宙的大门。要积极拥抱变化,细致地观察与感受时代的发展中的新问题,找到创作的灵感,创作出反映时代的新作品。
刘建明: 短短四天的学习,如同一场密集而深刻的头脑风暴,不仅为我打开了AI艺术创作这扇崭新的大门,更让我对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未来产生了全新的思考。培训伊始,老师系统梳理了AI艺术创作在国内外的发展历史。从早期的算法艺术萌芽,到深度学习带来的质变,再到如今AIGC的百花齐放,我清晰地看到,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每一项便捷工具,都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尤其了解到国内AI艺术如何从追随到逐步形成自身特色时,一种作为当代中国艺术工作者的使命感油然而生。AI并非凭空出现的“魔法”,它是科技与艺术长期互动、相互启迪的必然产物,理解了它的“过去时”,才能更好地驾驭它的“现在时”,展望它的“未来时”。如果说理论课程构建了骨架,那么随后对“即梦”、“可灵”、Stable Diffusion等主流平台的实战教学,则为骨架填充了血肉。从输入第一行生涩的提示词,到看到屏幕上生成第一幅令人惊喜的图像,这个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我深刻体会到,在AI创作中,“提示词”就是新的“画笔”与“调色盘”。如何精准地描述脑海中的画面,如何运用美学知识和文学修辞去引导AI,成为了创作的关键。老师们不仅教授了操作技巧,更让我们懂得,技术是基础,真正的灵魂在于创作者的想法与审美。当我能逐步通过调整参数和关键词,让生成的结果越来越贴近我心中的构想时,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从零到一的创造自由。 学习训练适合自己的LoRa模型,无疑是本次培训最大的亮点与收获。这让我意识到,AI创作不应止步于使用公共模型进行“泛泛而创”,更可以深度定制,使其成为承载个人艺术风格的独特工具。老师详细讲解了数据集的准备、参数设置的要领以及训练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当我了解到,通过喂给AI一批自己特定风格的作品,就能训练出一个懂得我“笔触”与“用色”习惯的专属模型时,内心无比激动。这仿佛是为自己的艺术灵魂找到了一个数字世界的“代理人”。它意味着,AI不再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可以深度协同、放大个人艺术特色的伙伴。这真正解决了我们美术工作者最核心的关切——如何在科技洪流中保持并强化自身的独特标识。 这次培训让我彻底转变了“AI将取代画家”的焦虑心态。相反,我看到了一个“人机共生” 的广阔未来。AI以其强大的算力和无尽的素材库,承担了“超级执行者”的角色,能将我们从繁琐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而我们人类艺术家,则更应专注于最核心的部分:概念的发起、情感的注入、审美的把控和价值的判断。
张琦: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研三雕塑专业学生,此次参加省美协 AI 美术(设计)培训班,宛如为我的创作之路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天窗。过去三年,我始终沉浸在泥塑、金属锻造等传统雕塑创作中,虽对数字技术有所耳闻,却从未真正将其与雕塑创作深度结合,而这次培训彻底打破了我的认知边界。 短短四天的学习,干货满溢且启发深刻,我也为这段成长历程凝练出三句心得,作为未来运用 AI 的核心准则:其一是 “豁然开朗,事半功倍”——AI 快速生成多版雕塑草图、模拟青铜与大理石质感的能力,让我纠结许久的毕业作品基座设计难题迎刃而解,创作效率实现质的飞跃;其二是 “革故鼎新,受益匪浅”—— 从传统创作的单一路径,到借 AI 探索跨媒介表达,技术与理念的双重提升,为我的毕业创作注入了全新活力;其三是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我深知 AI 是放大灵感的工具而非替代者,未来会理性取舍其生成内容,让数字技术真正服务于雕塑艺术的核心表达。
郑艺豪: 作为省美协 2025AI美术(设计)创作培训班的学员,我同时以国画创作者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任教师的身份投入这四天的学习与实践。陈老师以项目解剖的方式讲授“AIGC发展史与主流工具”“文生图大模型”“音视频大模型”的基础框架。我注意到她并不把AI仅仅当作“生成器”,而是当作“可复现的工程流程”:从文本到图像、从镜头到声音,每一步都需要严格的版本管理、风格一致性控制和叙事节奏把握,这种“工程化的美学意识”给我极大启发。 把这些启发带回我的国画语境,我更明确地看到“笔墨—数据—叙事”之间的可转换关系。传统中国画讲“气韵生动”,落在方法上是中锋与侧锋的转折、破墨与积墨的呼吸、留白与呼应的节律;而在AIGC的表达里,这些经验恰恰可以通过高分辨率纹理采集与特征标注被数字化沉淀下来。接下来我将组织学生对宣纸、熟宣、绢本等不同载体进行肌理建库,并用“皴法名称、笔锋走势、湿干层次、墨色扩散”进行要素标注,再用小样本的LoRA微调把“笔触的性格”迁移到生成模型之中;生成阶段则通过线稿、深度、姿态等条件控制保证构图稳定与风格统一,避免“塑料感”和过度锐化破坏笔墨气息。叙事层面,我会把中国画的“卷轴视野”转译为分镜脚本与运镜节奏,把“前景树石—中景亭台—远山烟岚—云雾流态”的层层递进,与二十四节气的色温与音色变化进行耦合,使画面推进与声场节拍彼此对位,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气韵—节拍”同构。 作为教师,我更关心如何让这套方法落地课堂而非停留在灵感。新的教学单元将以“国画数智化”为主轴,从资料考据与在地踏查开始,要求学生以双脚本并行(分镜与诗句)梳理意象,再进入提示词工程的规范化写作,明确题旨、构图、笔法、墨法、材质、光气与留白边界,同时建立合规自检与相似度预警机制,确保每一帧、每一段音画都能回溯来源、说明依据、接受复核。作品评价方面,我将把美学品质、叙事清晰、技术可靠与合规可证四个维度量化,让课堂评审不再流于主观喜好,而是成为一次兼具审美判断与工程检查的“综合体检”。项目管理上,我会组建“考据与文字组、纹理与风格组、分镜与提示词组、合成与音画组、合规与出版组”的滚动协作机制,坚持两天一次小评、一周一次复盘,每次只优化两项关键指标,避免全量返工,使学生真正学会在束缚中创造、在流程里提升。 我也在反思AIGC的边界。它强于快速合成与风格调度,却难以替代手腕力度与纸墨呼吸的微妙关系,所以与其说我们在“用AI画国画”,不如说我们在“用AI呈现国画的时间性与空间性”,用数字方法把“气韵”延展到可交互的长卷与多媒体装置之中。近期,我将以“临川记忆·四季行旅”为题,带领学生完成一部三到五分钟的AIGC国画短片与一套“屏风式”循环长卷装置,配套公开作品档案与版权说明,作为课程与实务对接的示范样本。同时,与版画、陶瓷、篆刻等邻近门类的老师建立工作坊,让不同媒材的肌理都能进入我们的纹理库,继而在模型里以更丰富的“东方笔致”生成新的可能。
卢强: 非常荣幸能参加此次由省美协主办的 “2025年AI美术(设计)创作培训班”。此次培训恰逢其时,意义深远,它不仅是一次前沿技能的集中学习,更是一场关于艺术未来走向的思想启迪,让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人工智能并非遥不可及的冰冷技术,它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成为艺术家和设计师手中的 “新画笔”与“新刻刀”。它能够打破固有思维定式,提供海量的创意雏形和风格参考,将我们从部分重复性、技术性的劳作中解放出来,从而更专注于创意构思、情感表达与作品内涵的深度挖掘。这不仅是创作工具的革命,更是创作理念的升级,它要求我们重新审视艺术创作中“人”的核心价值——即我们的审美判断、人文关怀与批判性思考。 作为一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高校教师,我更加意识到肩上的责任。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浪潮中,我们的艺术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我们不能固守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应主动拥抱变化,将AI等新技术、新思维系统地融入课程体系与教学实践,引导学生既掌握扎实的传统艺术功底,又具备驾驭前沿数字工具的创新能力,理解科技与艺术融合的伦理与哲学。此次培训为我未来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案例,指明了改革与创新的方向。
蒋芳圆: 为期四天的 AI美术创作培训落下帷幕,这段经历为我熟悉的美术创作世界推开了一扇新窗,让我对“艺术与技术”的关系有了从陌生到深思的转变。 培训前,我对AI美术的认知停留在“机器生成图片”的表层,甚至带着一丝职业顾虑——担心AI会简化创作过程,削弱手绘功底的价值。作为一名美术创作工作者与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习惯了在宣纸上控笔、调墨,依赖多年积累的手感与审美判断,总觉得AI的“一键生成”少了艺术创作中“人”的温度与思考。 直到实操环节,我用 AI模型尝试将国画元素与现代插画结合时,这种偏见被彻底打破。起初,我直接输入“水墨荷花+赛博朋克光影”,生成的作品生硬割裂;后来在老师指导下,我开始拆解创作逻辑——先在提示词中明确“荷叶用大泼墨技法,笔触苍劲,墨色分五色”,再标注“背景霓虹光效需与水墨晕染边缘融合,避免生硬切割”,反复调整参数后,画面竟呈现出传统笔墨的气韵与未来感光影的和谐统一。这一刻我突然明白,AI并非替代者,而是需要被“驯化”的创作伙伴,它能高效实现复杂的视觉构想,却离不开创作者对艺术语言的精准拆解与审美方向的把控。 这段经历也让我思考 AI对美术教育的影响。以往教学生画场景,需反复示范透视、光影,学生往往因细节繁杂产生畏难情绪;如今可引导他们先用AI生成基础构图,再在此基础上手工细化笔触、注入情感,既降低了入门门槛,又保留了创作的个性化表达。就像我尝试用AI辅助设计少儿国画课程时,让AI生成不同构图的“水墨小动物”线稿,再让孩子填充墨色、添加细节,孩子们的创作热情明显更高。 AI是美术创作的“扩音器”,它放大了创作者的审美理念,却无法替代人对生活的感知与情感的注入。未来,我想继续探索AI与国画的融合路径,让传统艺术在技术赋能下焕发新的生命力,也把这种创作思路融入教学中,带着学生一起拥抱艺术创作的新可能。
刘伟: 本次培训精准契合了数字化时代美术发展的脉搏。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今天,AIGC 已从高不可攀的科技概念转变为触手可及的创作工具,正如吕品昌主席强调的,AI 绘画是科技和艺术的双向赋能,AI是重塑美术创作生态的重要力量。省美协开设此类培训,恰是对时代命题的积极回应——它让我们看到,传统美术与科技并非对立,而是可以借助 AI 工具拓宽表达边界。 AI 美术是 艺术发展的必 经 之路 。纵观历史,艺术的每一次变革何尝不与科技同频共振,照相术的发明使得艺术的视觉表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 AIGC 必然也会使当代艺术的创作发生蜕变。 一方面,技术迭代倒逼创作升级,如今 AI 工具已能快速实现风格迁移、素材生成等基础工作,若仍固守传统创作模式,难免在效率与创意拓展上落后于人。另一方面,AI 降低了创作门槛,却也对创作者的 文化修养和审美品味 提出了更高要求。正如 老师们 强调的, AI 始终是工具,真正的创作核心仍是人的情感与思想,而掌握工具的使用逻辑,正是守住艺术本质的前提,这种 "技术适配" 已成为当代美术创作的必备素养。 四天的学习给我带来了技能与思维的全面成长。在技术层面,我掌握了一定AI工具的使用,从最初对 "采样方法"" 步数设置 "等术语的懵懂,到能独立生成基本符合预期的作品,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与此同时更珍贵的是认知的升级:培训打破了我对“AI 将会替代艺术家 ”的焦虑,明白 AIGC 是创作伙伴而非对手——它能帮我快速呈现脑中模糊的灵感雏形,让我专注于情感注入与细节打磨。此外,在与来自全省各地的同行交流中,也为我后续创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手机
扫一扫使用手机移动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