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权威
行业权威
当前位置:首页 > MJ动态 > 行业权威

当AI科技对上人工创意,谁将成为未来的主角?



两个月前,谷歌发布影视级视频制作大模型
Flow,引发行业震动。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多部AI生成的短剧和动画样片在路演环节亮相,吸引了众多投资者驻足。
更令人惊叹的是,今年2月上线的付费短剧《兴安岭诡事》已经实现了90%场景由AI生成,替代了传统实景拍摄与生物建模环节,外景成本直降90%。该剧上线3天播放量突破3500万,首季全网播放量更是破亿。

我们中的许多人都有过类似体验:用DeepSeek写诗,惊讶于其格式工整、文采飞扬;用它写小说,故事情节与人物塑造有模有样;AI绘画作品甚至在国际拍卖会上高价成交。就连童话大王郑渊洁也坦言,自己“写不过AI”。
十年磨一剑的技艺,AI似乎在一夕之间就能掌握。无怪乎有人哀叹:AI迟早会取代艺术家!



01 颠覆:AI的艺术实力与突破

AI人文学的视角审视,AI确实给艺术领域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AI的“必杀技”在于其超强的大数据处理能力,这是历史上任何新技术工具都未曾具备的。
现代AI通过深度学习算法,能在数亿级文本、图像、音频数据中建立概率模型,根据指令生成相应输出。这种基于统计规律的创作方式,突破了人脑有限阅历的局限,实现了内容生产能力的指数级跃升。
 
在艺术效率方面,AI展现出绝对优势。它能瞬间分析海量艺术作品,提取创作规律和模式,精准掌握不同艺术形式的特征与技巧。随着算法优化和算力提升,AI能更好地理解人类创作意图,快速生成符合要求的作品。
在风格模仿上,AI的学习能力令人惊叹。通过分析大量艺术作品,AI精准捕捉不同艺术家的风格特点——模仿梵高的笔触与色彩,创作出具有梵高风格的画作;模仿莎士比亚的戏剧风格,写出古典韵味的诗歌。而且,AI作为纯粹的“学习者”,毫无“人设负担”,能够更彻底、更逼真地模仿各种风格。
在创作多样性上,AI展现出独特的融合能力。AI能轻松突破人类艺术家的思维局限和门派偏见,在融合不同领域、不同风格的艺术元素时毫无障碍。在音乐创作中,AI可以将古典与流行、民族与电子音乐相融合;在书画创作中,它能将日本书道风格融入中国书法,或将异域元素嫁接到传统水墨画中,碰撞出新的艺术火花。
02 普惠:AI推动艺术走向大众
除了创作能力,AI在艺术普及方面展现出独特价值,让高雅艺术走向寻常百姓家。
AI大幅降低了艺术体验的门槛。传统艺术表演对场地、时间和人力有着严苛要求,而AI表演系统突破了这些限制。已有交响乐团与科技公司合作,利用AI技术重现经典曲目,观众可随时随地通过数字平台欣赏高水平演出。
场里的AI“无人弹奏钢琴”全天候演奏,总是吸引好奇的观众驻足。未来,我们或将看到智能弦乐四重奏机器人精准复现帕格尼尼的华丽技巧,全息投影电子鼓手通过动作捕捉实现与真人鼓手的实时互动。
相较于传统音乐会的高昂票价和时间成本,AI表演为更多人提供了接触高雅艺术的机会。
 
在教学领域,AI的精准度具有天然优势。现有的智能钢琴陪练系统已能通过高精度传感器捕捉演奏者失误,并结合深度学习算法给出个性化改进方案。
未来,AI小提琴“老师”可以用标准弓法演示技法难点;AI声乐导师能利用语音识别技术纠正发音细节;AI油画导师可实时分析经典名作的笔触轨迹,为临摹者提供专业建议。
 
这些应用表明,AI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艺术平民化的催化剂。



03 局限:AI难以跨越的创作鸿沟

然而,AI在艺术领域并非无所不能。在艺术创作的核心层面AI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
艺术创作的本质是从无到有的过程。一件有价值的艺术作品,不能仅仅依靠现有数据的重组,必须有新的创意“增量”。艺术家基于个人体验、灵感和情感的瞬间偶得,往往成为机器难以复制的精华。
个人体验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每位艺术家都有独特的生命经历和生活感悟,这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创作。经历过战争的艺术家,作品更关注残酷与人性光辉;生活在和平年代的艺术家,作品更多展现生活美好与人际温情。
这种基于个人体验的创作本质上是独一无二的。AI很难通过大数据真正理解这些深层次的个体感受。
灵感是艺术创作的火花。它常在不经意间闪现,催生令人惊叹的作品。灵感的产生可能源于一次偶然的相遇、一次心灵的触动,甚至一场奇特的梦境。这种瞬间的灵感爆发是艺术创作最珍贵的财富,赋予了作品独特的灵魂。
AI的创作基于预设算法和数据,缺乏这种随机性和创造性,难以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灵感”。
情绪情感是艺术感染力的核心。艺术家创作时,会将喜怒哀乐融入作品,使其富有感染力和共情力。AI可以模拟情感表达,但难以真正理解和感受人类的情感本质——它无法体会爱情的甜蜜、友情的珍贵、亲情的温暖,更无法理解生活中的挫折、彷徨与痛苦。
在可见的未来,AI在个人体验、灵感和情感等方面,仍难以接近人类艺术家的创作条件。
04 缺失:AI表演的“人味”不足
艺术不仅包括创作,还包括表演环节。在表演领域,AI同样显现出明显短板。
表演艺术往往需要在原作基础上进行再创作。不同的表演者对同一角色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演绎方式,这种差异使每场表演都具有独特性,为观众带来不同的观赏体验。
AI表演缺少的正是这种灵动鲜活的“人味”。以钢琴表演为例,除了猎奇心态,真正有艺术修养的观众,恐怕很难愿意端坐两小时欣赏机器人的演奏。
 
AI的演奏可以准确无误地弹出每个音符,但只是按既定程序执行,没有情感起伏,没有即兴发挥——甚至没有“意外”。而在艺术世界中,“意外”往往能带来惊喜和感动。
类似的情况也存在于竞技体育。如果足球俱乐部的球员全部换成技艺精湛、失误率低的机器人,短暂新鲜感过后,这支球队的粉丝只会越来越少。原因同样在于“人味”不足。
05 未来:真人艺术的稀缺价值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做出一个判断:未来AI可以取代许多人类工作,包括部分艺术表演,但最高端的艺术仍将由真人主导。
工业流水线的玻璃工艺品“又平又靓”,但艺术家手工吹制的艺术玻璃,仍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数字打印的“名画”几可乱真,但多数人仍会觉得,它的“格调”比不上美术生手绘的油画。
机器人芭蕾舞者能完成难度超高的“大跳”,但观众最终还是更欣赏血肉之躯在舞台上的艺术呈现。
“真人艺术”的珍贵,还在于其背后的故事。
一方面,每位真实艺术家的成长之路都充满独特性。梵高在贫困与孤独中燃烧生命,一生创作八百余幅画作(生前仅卖出一幅),用生命浇灌出《星月夜》的艺术漩涡;梅兰芳在战火中蓄须明志,将数年蛰伏苦练,化作《贵妃醉酒》中水袖的惊鸿一瞥;贝多芬在失聪的深渊里,扼住命运咽喉,让《第九交响曲》的欢乐颂冲破寂静牢笼。
这些艺术家用血泪铸就的艺术之路,本身就是超越技艺的精神史诗,他们的作品因此被赋予了追求卓越的励志底色。
相比之下,AI的艺术之路平淡太多,甚至可谓“唾手可得”。从心理学角度看,得来过于容易,就缺乏激励后人的精神力量。
另一方面,真实艺术家多姿多彩、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本身就如同一部引人入胜的史诗。
喜剧大师卓别林在默片时代用流浪汉夏尔洛的滑稽舞步,撕开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面纱,却在麦卡锡主义浪潮中被迫流亡;墨西哥传奇女画家弗里达·卡罗,将车祸与病痛化作画布上的裂痕,32次手术留下的钢钉在自画像中绽放出带血的玫瑰。
这些真实人生中的挣扎、觉醒与陨落,构成了比虚构剧本更震撼的生命叙事,让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得以窥见人性最深处的光芒与暗影。
这些人性特质,正是“真人艺术家”在未来AI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或许不久的将来,“上周末听了一场‘真人音乐会’,太惊艳了!”“昨晚陪太太去看真人羽毛球赛,超赞!”……这些都将成为高端消费、高雅活动的代名词,成为品位与身份的象征,值得在社交圈中分享。
艺术史上,每一次技术革新都曾引发焦虑——摄影术的出现让画家恐惧,数字音乐的兴起让唱片业恐慌。但最终,技术从未消灭艺术,而是拓宽了艺术的边界。
AI不是艺术的终结者,而是新艺术时代的催生者。当机器能够处理技巧性工作,人类艺术家反而得以解放,更专注于情感表达与理念创新。未来的艺术世界,不会是AI取代艺术家,而是掌握AI的艺术家淘汰不会使用AI的艺术家。

创作

手机

手机扫一扫使用手机移动端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