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新学期,人工智能不再只是教科书上的概念,而是化身智能学伴、编程助手甚至创意导师,全面融入校园生活的每个角落。
无数校园里正悄然发生一场智能变革。在浙江工业大学,新生刚踏入校门就迎来了AI迎新使者“葵仔”机器人——它能聊天答疑、能3D打印定制礼物,甚至还能帮新生搬运行李。
这不仅仅是科技感的展示,更是国家层面“人工智能+”行动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实践。
今年8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把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
这份重磅文件详细规划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发展蓝图:创新智能学伴、智能教师等人机协同教育教学新模式,推动育人从知识传授为重向能力提升为本转变。
国家制定了明确的时间表:到2027年,人工智能与六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到2030年,应用普及率超90%;到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
全国各地教育部门迅速响应。北京市教委已经印发工作方案,要求从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市中小学校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
上海市推出了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计划到2026年打造一批人工智能教育高地和重点应用场景。
江苏省制定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切实把人工智能教育纳入“省、市、县、校”四级联动教研体系。
辽宁省也不甘落后,计划到2027年建成30个以上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人工智能不再是遥远的技术概念,而是成为了真正的“数字画笔”和“思维引擎”。
在前沿教育实践中,学生们通过简单自然语言指令就能启动AI创作。输入“发光蝴蝶在神秘花园起舞”,AI绘画工具瞬间生成视觉初稿,学生再用手绘板添加翅膀纹理等元素。
这种“想法可视化+自主二次创作”模式,让青少年抽象的创造力有了落地起点,大幅激发了创作热情。
人工智能还促进了跨学科融合。在生物与艺术融合课上,学生观察植物生长后用文字描述细节,AI音乐工具能依据文字节奏生成契合的钢琴旋律。
教师是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关键。为此,北京市实施了“百千种子计划”,旨在培养数百名人工智能领军教师和数千名人工智能种子教师。
广东省制定了两大“素养框架”——教师素养框架包括意识理念、知识技能、实践应用、专业发展、社会责任等5个维度;学生素养框架包括人智观念、技术实现、智能思维、伦理责任等4个维度。
这些措施确保了教师有能力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稳妥、审慎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避免技术滥用。
教育科技企业也积极响应政策号召,推出了多种适合青少年的AIGC学习平台。这些平台通常采用“技术亲切感→创意主导权→体系化思维”进阶逻辑。
6-10岁孩子通过制作AI表情包、生日贺卡熟悉操作;11-15岁青少年结合历史、科学项目,用AI生成场景后编写含自主设计细节的剧本;16-18岁学生则学习用AI进行跨媒介叙事。
优质的人工智能教育平台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引导青少年从“被动接受结果”转向“主动驾驭技术”在写作课上,学生先梳理科幻故事框架,用AI生成3个外星生物设定,再自主整合细节、设计互动情节。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伦理教育也成为人工智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学校开始组织“AI版权归属”辩论,引导学生标注作品中“AI辅助+自主创作”比例,培养伦理责任意识.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4部门印发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于2025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要求规范内容制作、传播各环节标识行为。
这一办法重点解决“哪些是生成的”“谁生成的”“从哪里生成的”等问题,为用户使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提供了规范指导。
各地正在加强人工智能教育资源建设。浙江省计划升级“人工智能+教育”基础环境,建设人工智能教育重点应用场景。
河南省将夯实智能教育新基建,开展“人工智能+教育”规模试点。
四川省将实施人工智能教育资源建设工程,搭建人工智能教育活动交流平台。
这些资源建设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体化全场景覆盖的智能交互环境,让人工智能技术真正成为学习的助力工具。
随着新学期铃声响起,各地校园正悄然发生变化。AI助学助手正在为学生规划学习路径,虚拟实验室让抽象概念变得可视可感,人机协同的项目式学习成为新常态。
政策引领、技术赋能、教育创新正共同绘制出一幅“人工智能+教育”的崭新画卷。
这一切不只是为了掌握新技术,更是为了培养能够与人工智能协同共舞的新一代创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