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热映的《南京照相馆》,几位年轻人用生命守护历史底片,向世界昭告日军罪行。而在抗战的硝烟里,也有这样一批年轻人,他们以笔为锋,用漫画从事抗日宣传,叶浅予就是这支“抗战漫画宣传队”的队长,抗日国漫“顶流”般的存在。
就在8月22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型巡回展在香港开展,其中,叶浅予的抗战漫画作品展作为独立单元被纳入四大核心板块。去不了现场的朋友,可以跟着我们的镜头,走进叶浅予的漫画世界,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这个桐庐小伙本该是勇闯上海滩的国漫大神,20出头的年纪,靠着连载长篇连环画《王先生》在上海火爆“出圈”。瘦长条王先生和矮胖陈小姐的CP组合,承包了上海人的笑点,一时间洛阳纸贵。但1937年卢沟桥枪响,这位漫画家“画风突变”,他和伙伴迅速投入抗日“漫画战”。叶浅予带着画笔和速写本离开上海,随着“抗战漫画宣传队”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常常冒着敌机的疯狂轰炸,从事宣传。
1940年,叶浅予和家人来到重庆,遇上日寇的“疲劳轰炸”。叶浅予以此为题材,画了一百多幅漫画,记录了大后方生活的各个方面:防空洞里的劳苦大众、发国难财的商人、豪富的单人间防空洞、空袭时躲藏的民众、和日军相谈甚欢的汉奸、卖杂货的读书人……用幽默反击苦难,尖锐讽刺贯穿整套组画。
1941年香港沦陷时,叶浅予与家人颠沛流离——借老乡破衣烂衫,扮菜农,从香港到桂林,他们沿途换了七八种交通工具。这些九死一生的经历,化作20多幅血泪漫画。其中,《码头》这幅画成了揭露日军暴行的铁证。
战火平息,这位国漫“顶流”开始解锁人生新剧本。执教中央美院30年,弟子成中国画坛半壁江山。
20岁沪漂成“顶流”,30岁带团漫画抗日,50岁跨界“封神”,纵观叶浅予的一生,一直紧随着时代的脉搏。晚年,他把画作精品捐赠给家乡桐庐,在故乡创作《富春山居新图》和百幅《富春人物画谱》。
这些从烽火中走来
承载着血泪与信念的画作
如今跨越时空
在香港静静诉说
80年光阴流转
当我们透过AI技术
让这些画作“活”过来
它们在诉说:
乱世中
一支笔
也能刺破黑暗!
这文化的力量
源自浙江,激荡危亡
早已超越时空
穿越八十载风雨
依然炙热滚烫
向叶浅予老先生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