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算法洪流里,我找到了“成都味”的护城河
发布日期:2025-10-31
作为一名靠设计吃饭的蓉漂,Midjourney V5的发布曾让我失眠三晚——AI的快速产出撞碎了我的职业自信。但在成都这座“温柔抗争”的城市里,我从恐慌中找到转机:AI不是终结者,而是重塑者。通过重新定位(策展人、问题定义者、文化转译者),我在算法里扎根,用“成都味”的文化洞察筑起AI难以逾越的护城河。

01 当AI撞碎设计师的自信:生存危机从未如此真切
成都的夜总带着温柔的抗争,就像三年前刚来的我,怀揣设计热爱想扎根。直到今年三月,Midjourney V5发布那晚,我的自信裂了缝。
事情始于宠物食品包装项目:我三天做三版精致方案,客户却发来AI生成图——构图完整、色彩和谐,还附一句:
那一整夜,我盯着AI绘画社区,看着用户几分钟产出插画、界面,第一次怀疑职业价值。大学老师说“专业技能不随便有人会”,如今在AI面前苍白。如果创意能自动化、审美能算法化,设计师的价值何在?
初来成都,创意生态不如一线,但我见证它借数字浪潮弯道超车——从休闲之都变成数字文创重镇。
危机中藏着转机,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像这座城市一样,在变革中找到新的生长点。
三个不眠夜后,我看清方向:AI是行业重塑者,不是终结者。
AI能生成百个方案,却不懂哪个适配品牌策略、打动人心。我的新流程里,AI方案是“素材库”,我负责选择、调整、融合——效率升了,决策重担仍在我肩。
客户说“要好看设计”,背后可能是“要高转化率”。AI擅长解答,人类擅长发现问题。我花更多时间聊商业目标、用户痛点,再用AI验证——设计才真正创造价值。
我报了成都AI工作坊学工具,但更重视真实接触:春熙路观察行人、白家市场聊摊主、铁像寺水街感受生活。
04 扎根算法洪流:AI不懂的“成都味”是我的护城河
上周接本土老字号焕新项目:AI生成十几种风格,却总缺什么。我去老店坐角落,看老顾客点单、听成都话闲聊、观察触摸产品的表情——回来推翻所有AI方案,重新设计融入现场温度的视觉系统。
那一刻我懂了:AI再强,也替代不了设计师作为
的角色。它不懂竹椅矮茶桌的意义,不懂“巴适”的生活哲学,更不懂细微情感连接。
-
-
深耕本地洞察与文化理解,这是AI难以逾越的护城河;
-
重新定位价值:不是“作图的人”,而是“通过设计解决问题的人”。
郝景芳说:“世界变得再快,有些东西不会变——人对连接、理解和美的渴望。”
凌晨三点,我保存设计稿,窗外成都灯光依旧温柔。内心从恐慌变平静:AI不会让设计师失业,但会用AI的设计师,可能让不会用的失业。
在算法时代,我们更需回答:是什么让设计具有人性?答案不在工具里,在与世界真实相处的每个瞬间。
而我的答案,是那抹AI不懂的“成都味”——是巴适的温度,是文化的连接,是扎根这座城的底气。
手机
扫一扫使用手机移动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