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普实践中,团队秉持“语言是载体,成长是目标”的理念,在课程设计中融入综合素质培养内容,创新开设“两弹一星”精神思政课。
志愿者徐诗雨结合图片讲述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的事迹,让孩子们在感动中了解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家国情怀在潜移默化中厚植心底。
为拓宽孩子们的视野,团队还带来了别开生面的“AI小课堂”。志愿者用动画片演示“语音识别”“图像生成”的原理,带孩子们体验“智能音箱猜谜语”“AI绘画”等互动游戏。当一个孩子恍然大悟:“原来手机能听懂我们说话,是因为它‘学’过普通话呀!”志愿者们看到了语言教育背后更深远的意义——普通话不仅是沟通工具,更能成为孩子们表达自我、释放情绪的桥梁。
七天的付出,在汇报演出中收获了最美的答卷。“童声飞扬,筑梦未来”的舞台上,10余名孩子身着校服,以饱满的热情朗诵《强国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的铿锵语调里,已听不出丝毫方言痕迹;“情景剧场”中,他们分组演绎寓言故事,从角色对话到旁白解说,普通话流畅自然;“我的梦想”分享会上,孩子们自信地诉说憧憬:“我想当老师,教更多人说普通话”“我想当科学家,造会说恩施话和普通话的机器人……”
团队成员蔡君怡在实践中深切体会到:“推广普通话不仅是搭建沟通桥梁,更在助力孩子们成长。青春的舞台不在书本里,而在一次次耐心地教学和孩子们眼中绽放的光芒里。”团队指导老师李思思说:“我们用专业教普通话,用爱心播撒童心,让孩子们借语言见天地,这是专业实践,更是成长的双向奔赴。”
实践暂告段落,但青春服务乡村振兴的征程仍在继续。正如团队成员余秋雨所说:“青春的价值,在于把所学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在团区委的引领下,越来越多大学生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大局,扎根乡村教育一线,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育人实践,以智慧点亮孩子梦想,用实干铺就发展之路。团区委将持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凝聚高校青年力量,支持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在乡村振兴中施展才华、建立新功,让青春在乡野沃土中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