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权威
行业权威
当前位置:首页 > MJ动态 > 行业权威

当AI绘画遇上绕口令,江夏学子在恩施大山里建了座“语言桥”



近日,武汉传媒学院“赤韵播扬”服务团队的十余名学子,走进恩施高旗实验小学,开展为期6天的“童声同语”推普实践。志愿者以爱心托管结合朗诵艺术教育,陪伴山区孩子完成语言与成长的蜕变。这场青春服务基层的实践,在深山架起连通世界的“语言之桥”,让普通话魅力扎根童心。

初到高旗实验小学,团队便发现了当地孩子的语言困境:多民族聚居的环境让孩子们常方言与普通话混杂,声调不稳、平翘舌不分等问题普遍存在,不少孩子甚至因“说不好”而不愿开口。针对这一现状,团队以专业为钥,量身设计“专业+趣味”课程体系,让规范发音在潜移默化中成为“肌肉记忆”。

从最基础的气息训练开始,志愿者们让孩子们手按腹部感受呼吸节奏,用“数葫芦”游戏练习气息绵长;对着镜子逐字纠正口型,用色彩鲜明的“四声调值图”拆解“mā、mà、mǎ、má”的细微差异;针对“n”“l”混淆、平翘舌不分等难点,志愿者们编创绕口令、示范发音技巧,让抽象的语音知识变得生动可感。

为让规范发音扎根心底,团队创新推出“早功训练+情景应用”模式。每日清晨,操场便响起整齐的“声调阶梯练习”声,孩子们踩着节拍朗读词语,在“词语接龙”中巩固发音规范;“谐音猜城”游戏里,他们用普通话描述“黄鹤楼下的城市”“清江穿城而过的地方”,在竞猜中练熟地名表达;“你画我猜”环节,从“月亮”到“火箭”,孩子们必须清晰讲述绘画思路,才能让同伴领会其意。这些设计让普通话学习跳出枯燥重复,变得妙趣横生。
 

推普实践中,团队秉持“语言是载体,成长是目标”的理念,在课程设计中融入综合素质培养内容,创新开设“两弹一星”精神思政课。

志愿者徐诗雨结合图片讲述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的事迹,让孩子们在感动中了解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家国情怀在潜移默化中厚植心底。

为拓宽孩子们的视野,团队还带来了别开生面的“AI小课堂”。志愿者用动画片演示“语音识别”“图像生成”的原理,带孩子们体验“智能音箱猜谜语”“AI绘画”等互动游戏。当一个孩子恍然大悟:“原来手机能听懂我们说话,是因为它‘学’过普通话呀!”志愿者们看到了语言教育背后更深远的意义——普通话不仅是沟通工具,更能成为孩子们表达自我、释放情绪的桥梁。

 
成果绽放:童声里的成长答卷
 

七天的付出,在汇报演出中收获了最美的答卷。“童声飞扬,筑梦未来”的舞台上,10余名孩子身着校服,以饱满的热情朗诵《强国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的铿锵语调里,已听不出丝毫方言痕迹;“情景剧场”中,他们分组演绎寓言故事,从角色对话到旁白解说,普通话流畅自然;“我的梦想”分享会上,孩子们自信地诉说憧憬:“我想当老师,教更多人说普通话”“我想当科学家,造会说恩施话和普通话的机器人……”

团队成员蔡君怡在实践中深切体会到:“推广普通话不仅是搭建沟通桥梁,更在助力孩子们成长。青春的舞台不在书本里,而在一次次耐心地教学和孩子们眼中绽放的光芒里。”团队指导老师李思思说:“我们用专业教普通话,用爱心播撒童心,让孩子们借语言见天地,这是专业实践,更是成长的双向奔赴。”

实践暂告段落,但青春服务乡村振兴的征程仍在继续。正如团队成员余秋雨所说:“青春的价值,在于把所学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在团区委的引领下,越来越多大学生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大局,扎根乡村教育一线,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育人实践,以智慧点亮孩子梦想,用实干铺就发展之路。团区委将持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凝聚高校青年力量,支持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在乡村振兴中施展才华、建立新功,让青春在乡野沃土中绽放绚丽之花。

创作

手机

手机扫一扫使用手机移动端
顶部